“洞见”乡村查包養app振兴路_中国网

作者:

分類:

▲在湘西十八洞村,讲解员施艳琴为游客们讲解十八洞村的故事(2023年11月1日摄)。 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

十年栉风沐雨,十年砥砺前行。

这里,是“精准扶贫”首倡地。“实事求是、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、精准扶贫”的理念犹如春风,包養網从古老苗寨吹遍神州大地。

这里,是观察中国乡村“千年跨越”的窗口。从地瘠民贫到步入小康,勤劳质朴的山区人民蹚出一条从脱贫到振兴之路。

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十年间,湘西十八洞村的“蝶变”故事,刻画在青山绿水间,映照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一份解说词:道不尽村庄之变

秋雨过后,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,山林间云烟缭绕,青松更显苍翠。深秋上午,一辆摆渡车停靠在梨子寨,游客鱼贯而出,宁静的小山村热闹起来。

2013年11月3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,首次提出“精准扶贫”。

如今,42岁的讲解员施艳琴自豪地为游客讲述家乡的故事,她说:“总书记来了,苗寨的春天到了!”在十八洞景区工作4年来,家乡之变、家乡之美成了她常说常新的话题。

“最明显的就是收入不断上涨。近三年来,村里人均年纯收入分别提升至18369元、20167元、23505元,村集体收入分别增加至200万元、268万元、380万元。”施艳琴对比今昔说,“10年前,人均年纯收入是1668元,村集体收入是零。”

红色党建、研学旅行、乡村游等成为十八洞村旅游亮点。2021年6月,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矮寨·十八洞·德夯大峡谷景区正式获评5A级旅游景区。2022年,十八洞村接待游客53.2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1200万元。

“变化”是施艳琴解说中的高频词。苗乡人曾陷于贫苦,她说起当年的顺口溜:“三沟两岔穷旮旯,红薯土豆苞谷粑,要想吃餐大米饭,除非生病有娃娃。”

如何走出穷困?在上级相关部门支持下,十八洞村群众不懈努力,开启了一场脱贫攻坚战。一个个改变发生在村里,也被写进解说词:拓宽通村主道4.8公里,户户通上自来水、用上放心电,升级改造村小学和卫生室,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站,无线网络全村覆盖……

2021年2月,十八洞村荣获“全国脱贫攻坚楷模”荣誉称号。“不仅要做脱贫的模范,更要做乡村振兴的典范。”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施金通说。

新征程起笔,就在青山绿水间。十年间,十八洞村坚持因地制宜壮大产业,形成种养、苗绣、劳务、旅游、山泉水五大产业体系,乡村“造血”功能逐渐增强。

外出村民陆续返包養網乡,深山苗寨也随之“长”出了10余种新职业:农家乐老板、民宿店主、摆渡车司机、厨师、服务员、短视频“网红”等。

记者在十八洞村走访了解到,投资1.5亿元、总建筑面积约1.8万平方米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已于10月底正式完工并投入运包養营。驻村第一书记龙科满怀期待地说:“田园综合体项目以党性教育和青少年研学为主,预计年均可接待党员干部培训5万人次、青少年研学20万人次。”

迈向乡村振兴,脱贫地区内生动力逐渐增强。湖南省乡村振兴局数据显示,2022年,全省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5499元、增长14.4%;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14元、增长8.7%,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.9个百分点。

一张票根:带你奔赴“诗与远方”

时间回溯至1934年,作家沈从文从北平出发回乡。一路辗转,乘坐火车、汽车、船只、轿子……大半个月后才抵达家乡湘西凤凰县。如何走出大山成为困扰湘西人的难题。

由于交通闭塞,村里有好货但包養很难出山。2013年以前,十八洞村土特产卖什么?能卖多远?村民杨超文回答说:“顶多卖些板栗,最远不过镇上。”这位49岁的苗乡人记得,青壮年被迫外出打工,有些早已打算不再回来。

道路通,则百业兴。十年来,湘西不断推进交通建设,山间公路逐渐畅联高速大道,接驳到新建的高铁站、飞机场。人们手中的票根,也从汽车票、火车票,换成现在的机票。

深山村庄逐步融入国家区域交通网络,对游子而言,故乡不再遥远;对山民来说,世界近在眼前——

今年8月18日,湘西边城机场正式通航。当天,杨超文早早赶到机场,等待飞往北京的航班,他第二天清晨要去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。

机舱内坐了五六十名十八洞村村民,大部分人是第一次坐飞机。“刚开始大家屏息着,连话都不敢说,直到起飞那一刻,大家欢呼起来,太激动了!”杨超文说。

从十八洞村出发,奔赴“诗与远方”,不断改善的交通格局为武陵山区、大湘西地区带来发展机遇。村民龙先兰说:“湘西离长沙、北京和世界越来越近,大家的心亮了,眼界宽了,精气神变了。”

发展机会增多,投资和项目不断汇集。湘西州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科长田湘说,经过多年投资培育,湘西的茶叶、油茶、柑橘、猕猴桃、中药材等逐渐形成品牌影响力,通过便捷的物流和电商销售,卖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。

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湖南正奋进在新征程上,昔日偏远落后山区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。2020年2月,《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规划》正式印发;2021年至2023年7月,湘西州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84个,涉及总投资1042.78亿元,正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。

发展底气足了,年轻人也回来了。今年8月,25岁的杜霁从湘潭大学毕业后来到十八洞村,成为一名驻村干部。作为湘西永顺县人,以前她坐汽车辗转到十八洞村要六七个小时,而现在县域间通了高铁,全程缩短至3个小时。这名“95后”决心与十八洞村一起奔向更美好的明天。

一封回信:共筑美好未来

十八洞村的减贫经验,“飞”出湘西,走向世界。记者翻看村里近5年来的访问记录,有10余次外宾来访,其中一封信十分特别。

“亲爱的同志们……乡亲们给我送来了信函问候,向我及家人表达了良好的祝愿,这充分体现了老中两国人民的亲密情谊。”2019年4月,一封来自老挝的回信寄到十八洞村。写信者,是时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本扬·沃拉吉。

2018年6月,本扬率老挝党政高层代表团来到十八洞村,探寻“精准扶贫”的中国经验。10个月后,十八洞村村民致信本扬祝福老挝新年。本扬在回信中说,十八洞村的成功实践给老挝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。

两地书、跨国情,十八洞村逐渐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减贫经验的一扇窗。来自西班牙、纳米比亚、越南、菲律宾等国的代表团成员,带着好奇走进这座苗寨,感受中国脱贫实践,找寻乡村振兴密码。

今年夏天,菲律宾新闻部副部长杰拉德·巴雷尔带领菲律宾主流媒体记者团来到十八洞村。深入了解后,他说,十八洞村的脱贫历程令人难以置信,这对菲律宾的减贫事业也有很大借鉴意义。

十八洞村的故事开始在世界各地传播。以十八洞村为原型的视频《大地颂歌》曾在老挝播出;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成功之道的图书《大国小村:十八洞村的社会学考察》在哈萨克斯坦出版发行……这些扶贫理念、减贫成果,成为“中国之治”的生动写照。

喝上洁净的水、住上漂亮的新房、在家门口创收……在柬埔寨、老挝、缅甸,中国精准扶贫、志智双扶理念开花结果,在中国扶贫专家的帮助下,一些村庄旧貌换新颜,村民迎来更好的生活。

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,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、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,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。

最近,来自老挝的媒体到十八洞村拍摄节目,龙先兰邀请他们参观自己的养蜂基地,并分享了他的脱贫故事。自幼遭遇家庭变故的龙先兰,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,用短短几年,成长为年收入四五十万元的致富带头人。

“希望我的经历,能鼓舞更多的人。”龙先兰在采访中说,“即使我们语言不通,但如果你能看见我,请你相信,生活一天会比一天好。”

以十八洞村为代表的减贫和乡村振兴经验根植于中国,正走向世界。湘西大山里的小小苗寨,在与世界的交流互鉴中,将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紧紧连接在一起。

 包養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